产品展示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产品展示 > 半岛电子游戏官网首页入口-桂花 半岛电子游戏官网首页入口-桂花
中非新篇神奇稻种“不爱喝水”也能丰收香料群岛飘起中国稻香
更新时间:2024-11-04 来源: 半岛电子游戏官网首页入口-桂花字号:T|T

  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岛是东非海岸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有着水晶般清澈的海水和历经沧桑的历史建筑,然而来自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的刘灶长研究员一抵岛,却直接套上胶鞋,跳进了稻田。

  去年桑给巴尔的科研人员主动联系上了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希望将中心研发节水抗旱稻引入桑给巴尔试种。今年3月第一批“节水抗旱稻”在岛上开始试种,到了7月中下旬,试验田里已是稻穗饱满,一片金黄。

  刘灶长之所以急于下地查看,是因为他一眼就看出了些问题,比如水稻种植密度不够,同时还因营养问题出现了一些黄斑。不过即便有这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也并不影响“节水抗旱稻” 在桑给巴尔首战告捷。

  根据收割后的初步统计显示,“节水抗旱稻”每公顷产量超过4.3吨,而当地品种公顷产量为2.5—3吨,增产幅度达到了惊人的40%—70%,成效相当可观。

  桑给巴尔农业、灌溉、自然资源、畜牧部首席秘书阿里(Ali Khamis Juma)对中国和坦桑尼亚多年来的农业合作十分熟悉,他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桑给巴尔农业基础设施水平尚不足,日常降雨带来的水资源很难留存,节水抗旱稻的引入缓解了这一难题,提升了稻米的产量,后期将逐步扩大试点,鼓励更多的农民参与到试种中来。

  桑给巴尔诸岛坐落于非洲东海岸的印度洋上,1964年与东非大陆的坦噶尼喀共同组成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

  千百年来,桑给巴尔一直是东非与外界重要的贸易口岸,非洲、阿拉伯、印度和欧洲的文明在这里交织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斯瓦西里文化。

  桑给巴尔被称为香料岛,在20世纪中叶前全球90%左右的丁香都产自这里,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出生于桑给巴尔的作家古尔纳曾这样写道:“在岛的南部,丁香花开得很密,香气弥漫在空气中,仿佛每一丝风都是由它们的芬芳所组成。”

  如今走进桑给巴尔的农家,通常都能看到丁香、肉豆蔻、肉桂等香料作物。受到印度和阿拉伯文化影响,桑给巴尔人要比坦桑尼亚内陆民众更喜爱吃米饭。不过相比种植香料,桑给巴尔人种植水稻的技术相形见绌。

  如今岛上70%的大米需要通过进口来满足,为此桑给巴尔政府和科研机构都在想办法提高岛内大米的自给水平。萨鲁姆(Salum Faki Hamad)是桑给巴尔农业、灌溉、自然资源、畜牧部的高级研究员,他一直希望能够通过引进优良稻种来解决桑给巴尔的粮食问题,在阅读文献时,他第一次知道了来自中国的“节水抗旱稻”。

  2004年,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培育了世界首例杂交旱稻组合,在2009年又正式提出了发展节水抗旱稻,这个品种既有水稻的高产特性,又有旱稻的节水抗旱性,在节水50%的情况下,亩产达到了700~750公斤,极大地激发了中国超级稻的高产潜力。

  随着中非合作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以及盖茨基金会等国际非政府机构的帮助下,节水抗旱稻开始走入非洲,在针对非洲国家的气候和病虫害进行改良后,节水抗旱稻“旱优73”(WDR73),2022年下半年在乌干达率先通过了农业审定,较当地的品种增产超过30%。

  萨鲁姆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他2023年去乌干达参加农业会议,有了文献了解的基础,再次从乌干达同行和田地里了解到了节水抗旱稻的威力,回到桑给巴尔后,他就给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非洲项目负责人刘灶长写邮件,表达了希望把节水抗旱稻引入桑给巴尔的愿望。刘灶长收到邮件后迅速回应并对接引进事宜。

  此后,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和桑给巴尔农业研究所签署了科创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第一批节水抗旱稻3月在桑给巴尔岛市郊的政府农场进行试验性种植并最终结出硕果。

  坦桑尼亚拥有大量广阔的耕地,不过在这其中只有约20%土地有灌溉条件,得到了有效利用,剩余80%土地没有灌溉设施,需要“靠天吃饭”,即依靠自然降雨进行农业生产。

  而节水抗旱稻恰恰在没有灌溉设施的土地上,表现得尤为出色。哪怕是没有平整过的坡地,只需要依靠雨季的降水和科学地栽培,也能大幅度提高土地的产出,提升土地的价值。

  而对于拥有灌溉设施的土地,节水抗旱稻也并非没有用武之地。它能够大大减少稻田的淹水时间,不仅节省出大量宝贵的水资源,还可以大大降低因淹水产生的甲烷排放,实现水稻种植的低碳化。多项多个方面数据显示,稻田排放的甲烷“贡献”了全球10%-12%的甲烷排放量。

  虽然有理论的支撑,但对于节水抗旱稻的实际成效,一线的农民最有发言权,阿里(Ali Abdallah)是桑给巴尔市郊的农民,他参与到了节水抗旱稻在当地的第一批试种,他表示在他看来,节水抗旱稻颗粒大而且饱满,明显优于本地的常规品种,他甚至表示可优先考虑以后每季购买节水抗旱稻的稻种,而不是用本地品种的自留种。

  刘灶长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节水抗旱稻在桑给巴尔试种效果良好,生育期较当地品种早10到20天,结实率达90%以上,产量明显地增加,抗性表现优异。下一步,将考虑引入更多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的抗旱稻品种进行筛选和种植。

  当然试验种植并非没有挑战,刘灶长在当地节水抗旱稻上发现了胡麻叶斑病的踪迹。这种病害会在水稻的叶片上显现出大小不一的斑点,根本原因是水稻养分不足。在与萨鲁姆核对过用肥情况后,他发现,稻田中施肥量不足中国的三分之一。

  刘灶长表示,在桑给巴尔项目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是能力建设上的不足。当地农民在执行栽培方案时缺乏足够的技术上的支持,比如播种密度和用肥管理等。下一季,通过改进栽培技术,增加种植密度,适当扩大施肥,有望将亩产逐步提升至350千克的水平。

  除了在坦桑尼亚,节水抗旱稻在肯尼亚、马达加斯加、多哥、乌干达、加纳、安哥拉和尼日利亚等多个非洲国家开展了筛选试验、示范种植和应用推广,在多国参与或通过新品种审定。它改变了非洲水稻种植模式,拓展了种植空间,减少了所在国大米的进口,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其他领域的经济发展中。

  在刚刚结束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通过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25-2027)》,其中表示:“中方将通过多项举措,支持非洲应对粮食危机、营养危机、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土壤肥力管理和减贫,实施有机和生态农业建设。”